新兴服务方崛起,医疗服务的创新动力
数据显示,2018年,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7万亿元。在人口老龄化、医疗保健服务改革、消费升级、科学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驱动下,医疗保健服务所面临的转型和创新变革,成为了一场“持久战”。
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中,各医疗服务在当下体制和环境中,面临着不同的发展痛点。于医药产品的供应和流通商而言,一方面是新产品的研发难度增加,另一方面是部分真正有效的药品未得到合理推广和使用;于患者和消费者而言,他们苦于不佳的就医体验,也苦于可靠信息和健康知识的缺乏;于医疗服务提供方而言,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发展不平衡、数据孤立且难以充分利用、疾病预防与长期管理缺失等问题显著;于支付方而言,控费的压力长期存在,过度医疗仍未根除,价值导向的支付方式仍需探索。此外,以互联网企业、地产商等为代表的新进入者,不可避免地需要经历与医疗体制融合、打通的磨合过程。
诸多痛点激发了行业创新动力。一大表现在于新兴的服务方崛起。近年来,不论是高端诊所、医生集团、养老机构,还是第三方独立服务机构,新兴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开始基于原有医疗行业格局,试图“搅局”这片蓝海。
“诊疗手段的升级、医药流通格局的创新、支付方式的变革,也为医疗产业链创新增添了不少活力。”普华永道思略特战略咨询合伙人孙超表示。
他提出了一个“医疗乌托邦”的概念。孙超认为,参与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勾勒出未来图景,未来的医疗保健系统要完成新一轮革新,消费者赋能效应、智能完善的信息支撑、医疗和支付生态互联互通、打好早筛“保卫战”和基于价值创造的支付体系是关键。
医疗健康创新商业模式再探寻
根据需求弹性和服务标准化程度不同,医疗保健服务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式有所差异。在健康管理、养老、康复、心理等这类需求弱性且标准化程度不高的医疗保健服务,创新者探索各种混合型商业模式;在标准化程度低的疑难杂症疾病领域,创新者则专注于如何提高服务本身的价值和改善诊疗结果。
壹心理是于2011年成立的心理学服务平台。创始人黄伟强坦言,在心理行业,目前仍然没有出现让资本兴奋的商业模式。这个“大需求、小需求的”细分,即使其每年以100%左右的速度在高速增长,但短期内还不会有拐点。
尽管如此,他依然对这个市场保持信心。创建壹心理后,黄伟强探索出融合预约咨询、心理学院、心理测评、心理FM的混合型业务和商业模式。
企鹅杏仁集团作为整合型医疗健康服务商的代表,在挖掘服务本身的价值和提升医生服务质量方面深耕。总裁马丁医生在分享中强调,多点执业是市场化医疗发展的必然需求。企鹅杏仁定位向“左”走,而不是偏向公立医院端。
当下的医疗产业普遍认为,医疗服务必须落地在线下,但马丁提出,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化发展,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,线上医疗服务和线下的医疗服务结构并不会一成不变。“未来,线下的医疗服务占比会不会从80%到60%甚至40%?这些值得去想象。”